悄悄地、悄悄地,安踏已經超越阿迪達斯,成為中國大陸第二受歡迎的運動品牌。
然而, 屬於安踏的故事,可能才剛剛開始。
一 、安踏財報喜人
近日,運動品牌安踏發布了年報。
財報顯示,安踏體育2021年實現營收493.3億元,同比增長38.9%;營業利潤同比增長20.1%至109.9億元,首次突破百億。
更值得安踏的高興的,是市場份額。
安踏體育以16.2%的份額超越阿迪大賽成為2021年中國大陸運動鞋服市場的第二名,僅次於25.2%的耐克。
毫不客氣地說,2021年,可以算是安踏起飛的元年。
而如果按照安踏和耐克在大中華地區現在的業績增速,則安踏有望在2022年超越耐克,成為大中華地區第一大運動品牌。
從細分品牌上看,安踏的主品牌安踏,重新超越FILA成為安踏公司收入最高的品牌。
在剛剛過去的冬奧會上,安踏通過開設安踏冠軍店講述奧運故事、綁定冠軍領獎時刻、推出特許商品「國旗款」的方式狠狠地做了一把營銷。在兩年前就提前埋線簽約谷愛凌更是堪稱神仙操作。安踏今年的銷量,有望繼續提升。
然而,在形勢一片大好的背後,安踏仍然有不少隱憂。
二 、並購品牌失速
首先是安踏的增長殺手鑭——並購品牌。
於我而言,凱迪拉克只有一個缺點——貴。
同樣,並購洋品牌也有個重大缺點,費錢。
2017年,安踏的資產負債率僅有24.71%,而2020年,這個數字飆升到了50.21%左右。
一旦這些洋品牌出現掉隊的情況,則安踏的財務壓力將迅速變大。
更可怕的是,這一假設正在變成現實。
FILA一直是安踏的最成功的一筆並購,長期以來,它承擔著集團現金牛與第二增長曲線的壓力。
從2018年-2021年,FILA的品牌營收從84.92億飛漲至218.22億。在成長最瘋狂的2019年,FILA的收益增長率高達73.9%。
然而,最新財報顯示,FILA同比上漲僅有25.1%,明顯失速。
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2021年上半年FILA還有51%的增速,下半年迅速墜落至6.8%。
這也意味著FILA在2022年的走勢,恐怕也很難好看。
除了FILA,安踏還試圖組建自身的冰雪生產線。
早在2019年,安踏就開始了針對冰雪產業的一系列收購。目前,安踏已收購包括薩洛蒙、阿托米克等多個冰雪運動品牌。
然而,冰雪運動在大中華地區還只是個小眾運動。冬奧會後雖然掀起了一股冰雪運動熱,但隨著疫情反復,這股熱潮迅速降溫。
而對於費捨爾、極度陽光、NANDN等競品,安踏產品也並沒有多大的競爭優勢。
至於走出國門,打遍世界,這對安踏來說恐怕還不現實。
目前,除安踏、FILA以外,安踏旗下其他品牌一共也只佔總營收的7%,距離能挑大梁還有很大的距離。
三 、衝擊高端太難
而安踏集團的同名主品牌安踏本身也有明顯的問題。
不同於李寧堅定走國貨的道路,安踏作為一家中國大陸企業,長期依靠並購收購來給自己的品牌化妝。
目前,李寧已在高端運動品牌中占有一席之地,韋德之道系列更是已成為爆款。
高端品牌的背後,是更高的產品溢價、毛利率甚至是股票估值。一旦行業遭遇危機,高端品牌也比低端品牌有更多的生存空間。
而安踏目前與高端二字全無關係。
安踏的研發實力一直被行內詬病,甚至多次因為“抄襲”事件吃官司。
在最吃性能的跑步鞋、籃球鞋的部分,安踏的認可度極低,幾乎沒有跑步、籃球愛好者會出於性價比以外的原因去選擇安踏。
安踏高管曾表示,2022年的主要任務就是提升安踏品牌,形成高價位突破,比如頂配籃球鞋提價至1599元。
就目前來看,這個目標實現的難度頗大。
而從門店數上看,安踏品牌店數量持續下滑。在2019年頂峰期,安踏品牌店達到10516家。而目前只有9800多家而已。
儘管外國品牌能夠給公司帶來現金流,綁定奧運更是絕佳的宣傳,但究其本質,安踏的產品質量其實並不夠強。
在研發投入上,安踏的研發投入僅佔營收的3%,明顯低於競爭對手耐克和阿迪。
如果拋去FILA等外國品牌的加成,安踏主品牌在國內完全不是李寧的對手,遑論耐克和阿迪。
而從長期上看,唯有不斷修煉內功,提高產品質量,才是品牌長盛不衰的根本保證。
四、觸底回升看能否沖上105-107區間
安踏股價隨著近期港股弱勢同步受挫,自3月初跌破關鍵支持橫行區105-107區間後,一直下挫並一度跌至79.30水平。早前再次重返105-107支持變阻力區間回落,並在93.30水平見支持,形成見底上行的跡象。
然而,整體形勢看安踏股價已跌破50均線,同時105-107區間形成較大阻力,安踏要擺脫弱勢需要再次挑戰105-107區間,升破後才有望重返50均線並挑戰123.606的前高點。下方關鍵支持在93.30的前低點,如再次跌破將再次回落測試79.30的關鍵支持低點。
免責聲明:本文的內容金代表個人觀點,不應該被解釋為囊括個人和/或其他投資意見和/或任何金融工具交易的建議和/或對未來表現的保證和/或預測。ForexTime Ltd及其聯盟商、代理商、董事、管理人員或員工不對文中的任何資訊或數據的精確性、有效性、時效性和完整性做出保證,也不對根據文章資訊進行投資而產生的任何虧損負責。